紫癜,病程,血管,蛋白尿,脆性

提問: 皮膚有出血點是怎么回事?會影響健康嗎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過敏性紫癜又稱出血性毛細血管中毒癥,是一種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,病變主要累及皮膚、粘膜、胃腸、關節及腎臟等毛細血管壁,使其滲透性和脆性增加,以致造成出血癥狀。 [病因] 病因不明,可能與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感染、食物、藥物、植物花粉及昆蟲咬傷等過敏原誘發因素有關。 病變部位血管周圍有中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、巨噬細胞、嗜酸細胞及漿細胞浸潤,真皮層血管周圍有IgA(少量IgG,IgM)沉著。合并腎炎時,血中冷球蛋白可增高。 [臨床表現] 發病前多數有呼吸道感染、發熱、頭痛、乏力、納差等驅癥狀,少數可有腹痛、腹瀉、嘔吐、便血等胃腸道疾病。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,初起可為蕁麻疹樣,數小時后皮疹出血,漸變為暗紅色,消退時遺有褐斑。紫癜成批出現,數日消退,但可反復出現,呈對稱分布,以四肢伸側為多。另外少數患者尚有關節腫脹、疼痛,關節腔滲出等癥狀及浮腫、少尿、蛋白尿、血尿等腎臟損害改變。個別病人尚有頭痛、偏癱、抽搐、昏迷等神經癥狀及咯血、哮喘等呼吸道癥狀。 [診斷要點] 青少年多見,春秋季好發病。 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及發熱、頭痛、倦怠、納差等前驅癥象。 皮膚紫癜常對稱分布,以四肢伸側多見,分批出現,數日消退,但可反復出現。 關節癥狀可有疼痛、腫脹,多累及膝、踝關節,呈游走性疼痛,關節腔可有滲血,但不化膿,不留后遺癥。 陣發性臍周或下腹部絞痛或持續性鈍痛,并伴有惡心嘔吐、腹瀉、便血、腹部有壓痛,但無肌緊張及反跳痛。 腎臟受損多在發病后1~8周出現,表現為浮腫、少尿、蛋白尿、血尿、高血壓,嚴重者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,一般多見于兒童。 少數病人尚有頭痛、偏癱、抽搐、昏迷等神經損害癥狀及咯血、哮喘等呼吸道癥狀。 實驗室檢查可有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,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,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均正常,IgG可增高。 [鑒別診斷] 單純紫癜患者應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感染性血管性紫癜等鑒別,參見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”。 關節腫痛者應與風濕性關節炎相鑒別,后者常有風濕活動,血清抗“O”抗體及血沉明顯增高和增快,主要表現急性游走性、不對稱性多關節炎,呈紅、腫、熱及觸痛,運動受限等,可助鑒別。 腹痛型過敏性紫癜患者應與急腹癥相鑒別,前者除有腹痛、腹瀉外,一般無肌緊張及反跳痛,而急腹癥除腹痛外,尚有肌緊張及反跳痛等,可助鑒別。 [家庭應急處理] 避免接觸過敏物質。 消除慢性感染病灶,驅除腸道寄生蟲。 出血時可使用大劑量維生素C、安絡血及止血敏等改善血管通透性和脆性藥物。 腹痛時可用解痙藥物如普魯本辛、阿托品等,未穿孔者,可用熱敷,也可達止痛作用。 服苯海拉明25~50mg或撲爾敏4mg,每日2~3次等抗過敏藥物,若同時配用10%葡萄糖酸鈣常規量使用時,效果更好。 口服強的松每日30~40mg,分次服用,癥狀好轉后減量,療程3~4個月,對減輕出血、腹痛、關節痛有明顯效果。 有腎臟損害而用其它療法無效時,可在皮質激素應用基礎上加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,50mg/次,每日2~3次,見效后必為每日25~50mg/次維持治療,待蛋白尿轉陰后,改為隔日頓服,療程為6個月。 伴有穿孔等急腹癥和嚴重出血性休克時,應盡快送往醫院搶救。 本病常能治愈,但可復發。本病的病程平均4周(1~6周)。病程長短與下列因素有關:(1)急性期的嚴重程度;(2)重要器官是否受累;(3)是否反復發作。單純皮膚型者和關節型者病程較短,約1~2周;腹型者病程約3~5周;腎型者病程最長,可達4~5年以上。本病預后一般良好。皮膚型、關節型預后較好,腹型若無腸套疊、腸梗阻等并發癥者預后也好。腎型者大多數經治療可以恢復,若遷延不愈則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癥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llor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